图书信息简报
一、文摘报导:
1、对于抗病毒治疗CHB(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线抗-HBs定量水平可预测HBsAg清除和血清学转换,在长期治疗检测中具有重要价值。《中华肝脏病杂志》,2025,33(6):551
2、与其他类型HCC相比,B-HCC(双表型肝细胞癌)表现出较年轻的发病年龄、较高的AFP水平及复杂的影像学表现,同时期细胞增殖活跃,且更易发生脉管浸润和微血管侵犯。《肝脏》,2025,30(6):777
3、荨麻疹和过敏性鼻炎患者过敏原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但两者均主要以吸入性过敏原为主,且最常见的过敏原为屋尘螨/粉尘螨和蟑螂。《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25,32(6):408
4、TIPS(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术后患者的T细胞亚群会发生变化,可能和患者的肝性脑病的发生有关。《肝脏》,2025,30(6):781
5、N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可作为预测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纤维化的新指标。《肝脏》,2025,30(6):813
6、MHD(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血流动力参数有显著变化,透析后血流动力学改善的患者血压更平稳,总胆固醇及iPTH水平控制更好。《中国血液净化》,2025,24(6):453
7、纤维素性纵隔炎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可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咯血,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胸腔积液是纤维素性纵隔炎患者常见的表现,以漏出液为主。肺静脉狭窄可能是纤维素性纵隔炎患者产生胸腔积液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5,48(6):535
8、色素性与经典扁平苔藓皮肤镜特征明显,皮肤镜可有效辨别二者。《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25,32(6):402
二、知识角:
1、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甚至严重危害的反应。
2、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在一定剂量下,因不同组织器官对药物敏感性的差异,使得药物对某些组织产生较明显的影响,而对其他组织影响轻微或不产生影响,此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3、防治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并对疾病产生防治效果的作用,包括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
4、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在脐与右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称麦氏点。
5、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选择性低是产生副作用的原因。
6、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在体内蓄积过多,或机体对药物过于敏感而引发的对机体组织器官的危害性反应。
7、治疗指数:半数有效量(ED50)与半数致死量(LD50)的比值。一般治疗指数越大,药物安全性越大。
8、受体激动药:与受体有强的亲和力,同时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1≥α>0)。
9、受体阻断药:与受体有强的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的药物(α=0)。
10、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经生物膜转运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三、文献索引:
1、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专家意见——专家意见编写组等《中华肝脏病杂志》,2025,33(6):535
2、唇腭裂患者牙列美学修复策略——黄翠等《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5,60(6):603
3、急诊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医药协同管理抗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等《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5,34(6):772
4、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的概念在临床实践中与时俱进——刘智泓等《中华肝脏病杂志》,2025,33(6):515
5、中医肝病临床症状规范化采集研究——闫朔等《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5,35(6):666
6、艾滋病定义性肿瘤诊疗专家共识——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HIV合并肿瘤专家委员会等《中国艾滋病性病》,2025,31(6):579
7、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病毒治疗策略的争论和共识——侯艺辉等《中华肝脏病杂志》,2025,33(6):521
8、中西医结合在慢加急性肝衰竭全病程管理中的特色和优势——高方媛等《临床肝胆病杂志》,2025,41(6):1002
9、数字化牙体预备引导方案的临床效能与挑战——于海洋等《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5,60(6):589
1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基础研究与临床救治新进展——金发光等《空军军医大学学报》,2025,46(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