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简报
一、文摘报导:
1.IGFBP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在AMI(急性心肌梗死)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同时具有作为治疗靶点和预后标志物的潜力。《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5,34(7):940
2.对OHCA(院外心搏骤停)行ECPR(体外心肺复苏)的患者,早期建立有创血压监测并干预可显著提高存活率并改善神经功能预后,可作为ECPR标准化流程的推进措施。《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5,34(7):932
3.PNI(预后营养指数)反应机体的营养免疫状况,与PDAP(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治疗失败有关,并且可以较好的预测PDAP患者治疗效果,当与透析龄联合时预测能力增强。《中国血液净化》,2025,24(7):566
4.内镜-腹腔镜胃区域性切除联合前哨淋巴结引流区清扫术具有创伤小、保留胃功能、精准治疗等优势,可用于治疗高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早期胃癌患者。《中华外科杂志》,2025,63(7):587
5.我国肺癌疾病负担与时间、空间、年龄和性别呈显著相关性。《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5,48(7):633
6.有氧和抗阻运动对MHD(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充分性、营养状态以及脂质代谢均有显著改善作用。《中国血液净化》,2025,24(7):581
7.逆行性种植体周炎的发生病因与邻牙根尖炎或牙槽骨炎性病变残留细菌和骨增量相关,可通过完善的邻牙根管治疗、消除炎症组织或同期行引导性骨再生术治疗逆行性种植体周炎。《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5,60(7):739
8.急诊内镜在AGIB(急性消化道出血)并发AMI患者中是安全且有效的;GBS评分和既往冠心病史是影响临床急诊内镜决策的主要因素。《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5,34(7):959
二、知识角:
1.首关效应:口服给药后,药物在吸收过程中,部分被肝脏和胃肠道的酶代谢灭活,促进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2.肝肠循环:有些胆汁排泄的药物或结合性代谢产物,进入肠道后,重新以游离型药物被吸收入肝的过程。
3.生物利用度(F):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分量(百分比)。
4.表观分布容积(Vd):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平衡时,按体内药量和血浆药物浓度计算所得的该药应占有的体液容积。
5.血浆药物消除半衰期(t1/2):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6.一级消除动力学:体内药物单位时间内按恒定比例进行消除。
7.限速酶:细胞内许多代谢途径,均由一系列连续反应构成,而反应速度最慢的一步可控制全途径的总速度,称为限速步骤,催化此步骤的酶为限速酶。大多数限速酶受配体调节,限速酶与配体结合后能引起构象改变,进而使其催化活性改变。
8.同工酶:指催化相同的生化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甚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同工酶的变化有助于某些疾病的临床诊断,如血清中磷酸肌酸激酶(CPK)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同工酶检测,可用于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9.剂量:一般成人应用药物能产生治疗作用的一次平均用量。
10.阈剂量:应用药物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
三、文献索引:
1.自身免疫性肝病合并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治进展——郑林华等《中华肝脏病杂志》,2025,33(7):613
2.国家基层肥胖症综合管理技术指南(202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等《中华内科杂志》,2025,64(7):604
3.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建设专家共识——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建设共识专家组等《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5,34(7):915
4.甲状腺良性疾病、低危甲状腺癌及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热消融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25版)——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超声介入专业委员会等《中华内科杂志》,2025,64(7):614
5.子宫颈癌等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5年版)——中华预防医学会等《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5,46(7):1107
6.肺癌合并间质性肺疾病诊疗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等《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5,48(7):609
7.慢性肾脏病高磷血症临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慢性肾脏病高磷血症临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工作组等《中国血液净化》,2025,24(7):529
8.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治策略与未来挑战——茅天誉等《中华肝脏病杂志》,2025,33(7):617
9.肝内胆管癌淋巴结清扫专家共识(2025)——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胆道外科学组等《中华外科杂志》,2025,63(7):541
10.创伤弧菌感染诊治、预防专家共识——中华预防医学会等《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5,46(7):1142